一起造動吧!2017 TEDxTaoyuan心得
在網路上看了許多激勵人心的TED TALK演講,如果有一天可以親臨現場,那會是多麼棒的事情!
秉持著這樣單純又好奇的動機,9月初被臉書廣告打到TEDx將在桃園舉辦年會,主題「CreAction造動」很吸引我,也很符合現在的我,加上早鳥優惠推一把,就決定報名了!
雖然最近網路上討論TED演講未提供講者費用,讓我感到遺憾。畢竟TED的宗旨在於透過演講和與觀眾對話傳遞好的IDEA,不應該是用舞台交換曝光價值。
關於這次TEDxTaoyuan的活動說明(引用官方內容):
TEDxTaoyuan2017 CreAction
「創造」是人們使文明進步的方法;
「行動」是人們開始創造的第一步。
我們透過批判、獨到的觀點剖析過往和反思現況。同樣的問題,應該以創造和行動引導改變。
觀察家、學者、行動者,或各個角落的素人(你),都能為社會的共同價值做出貢獻。
造、動起來!世界將因你更好!
圍繞周遭的事物發生,你有權替他們發聲
《TEDxTaoyuan2017》總共有11位講者,分上下半場。這次的講者,我歸納成兩個類型。第一類型的講者,他們屬於為捍衛自己所在乎的事物,而做出的改變和行動。
像是林立青,2017熱門暢銷書《做工的人》作者,透過文字揭露台灣的工地環境、基層勞工生活、種族歧視、地方文化等。許多人好奇,他是怎麼樣清楚地記錄這些所看到的事呢?大致上他回答說:
"我們所在的地方,都有著未知認識的事物。今天你看了一部電影,一個小說,或聽了別人的故事,你心裡覺得很可憐,或憤恨不平,你可以把這樣的心情分享給別人或你的朋友一起討論。"
簡單來說,就是要懂得觀察生活的每一個人事物,不吝記錄下來與懂得體驗分享。後來我找到作者個人臉書就有分享這個問題,有興趣的可以看: https://goo.gl/hJEXT1
Ps. 林立青本來被安排在第四個順序演講,但今天居然是第一位登台。後來才知道,原來是趕緊北上參加勞工遊行抗議啊!
另外一名講者林奎妙,在探討文化資產在這個世代保存的價值。老實說我覺得,古蹟並非為保存而留存,應創造符合現代所需的價值並讓大家瞭解與更親近它!
在聽演講的同時,我一直想到紐約的著名景點"Highlane Park"高架公園,個人私心很喜歡那裏,這不也是一個從廢棄鐵路變成打卡潮點(誤)的最佳案例呢?既符合大家想要的舒適空間,又帶動雀兒喜市場的商業價值。
想說好的故事?你必須善用科技與藝術
第二類型的講者,在於懂得運用科技改善社會生活。其中讓我最有感的是創立Ambidio的吳采頤。
吳采頤分享用科技創造虛擬環繞音效,能使大腦感受如立體般的遠近音效。對於熱愛電影的男友來說,這是再好不過的一件事情了!這代表我們不須仰賴高規格的喇叭,只要利用有雙聲道喇叭的手機,筆電等就能聽到立體環繞音效,也打破我對音樂製作僅是調整音軌的初淺理解,實在是術業有專攻啊!
這次活動攤位能親自體驗Ambidio與Disney電影公司預告片合作的《星際大戰》、《蟻人》、《腦筋急轉彎》的預告片段,那些聲音彷彿從右耳環繞到左耳,或是可以感覺到腳步聲加快了等等,讓我們現場嘖嘖稱奇!
接續,她探討「科技」和「藝術」的關係。
"設計師需要不斷的去理解Why,去探討作品背後的目的原因,而工程師則會根據設計師的理念去研究如何執行讓作品變得會更好?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,兩者之間的交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的鑑賞能力。"
在演講中更提到,消費者有時候並不在乎創作者的原始想法理念,如圖中右邊是原本欲呈現的畫面,左邊是後製過更清晰的版本。她進一步比喻說明,「如果有一天你到了一家名廚餐廳用餐,而你在上菜後必定先加醋兩匙,那麼你就不知道大廚的食物原味是什麼。」
聽到這邊,我的感觸是滿多的!因為前陣子執行的廣告片專案正好遇到這樣的狀況,當然除了前期的溝通非常重要以外,也反映了台灣人不尊重創意的價值。我們老是用自我的成見凌駕於創意之上,那麼顛覆就變成重複,沒辦法寫在未來了!
撕掉標籤,歸零活出自己
從前面我們知道科技和藝術的應用,就是一個左腦和右腦的相互影響,而兩者的交叉運用就像是一個無限大符號,而現場壓軸的講者「熊仔」便分享自己的理工科背景和饒舌之間的關係。
理工科背景的他稱數學很好,進而解釋0(零) → Φ(分) → ∞(無限大)為專輯創作理念,象徵每一個人都是從零開始的起始點,在過程中細胞分裂成長,這分裂的意象就如像是「無限大」的符號,擁有無限可能。
此外,他分享饒舌的Flow其實就是韻律學,包含音長、音高和能量,這場演講他以音高進一步說明自己的Flow為何與眾不同,有些饒舌歌手是先有Flow再讓詞搭配音調,而他是分析中文詞組的搭配,再加上音高以強調重點。
所以這兩者的背景交互影響了熊仔,然而對他而言,每個人都不應該執著外界給自己貼的標籤,諸如理工宅、饒舌天菜等⋯因為只有你自己能定義自己是誰!
突然想起去年當紅電影《我的少女時代》片中的一著名台詞,也是這麼說的!(笑)
那些陪我流淚的歌,與吸收淚水的被單
最後一個要提到的講者是海苔熊,他是一位心理諮商師與專欄作家。在分享內容當中,他介紹在分手後,可運用轉換主詞我、你、他的方式,以書寫的方式轉換看自己的角度,這個專有名詞稱做「心理位移書寫」,被證實具有療育心靈的效果,有興趣的人可參考連結說明:http://www.leepsyclinic.com/2016/10/ii.html
此外,他統計大部分人失戀後會做的事前2名,上網聽歌與找人聊天
這結果令海苔熊驚訝,原來這麼多的失戀的人都會上網聽歌抒發情緒!因此他想,如果能夠將書寫和聽歌結合就能幫助更多人,而進行一項實驗調查。
但,我認為,這結果不意外啊!我完全就符合這兩項統計內容耶!
聊天是外顯訴苦情緒的不舒服,聽歌是洗滌內在心靈的空虛與悲傷,甚至某些歌曲的旋律至今,只要一播放,彷彿過去乘載淚水的回憶,就又隨著按下PLAY鍵投影在我腦海前面了!
我一直以為「難過時就聽悲歌痛哭」這件事情,並不是我個人奇怪的癖好,原來有許多女生跟我一樣啊!。
謝謝三個月前的自己報名了《TEDxTaoyuan》的活動,當初設定是將這份演講是送給自己的聖誕禮物,雖然在中場休息和離開後的餐點小蛋糕一個都沒吃到(喂~),但知識的豐足勝過口腹之慾的滿足。我希望透過不斷聽演講的吸收inputs,未來在工作上或生活上能給予他人有意義和影響力的Outputs。
最後送三個《TEDxTaoyuan》的心得takeaways給大家:
- 不要吝於把經驗和體驗做分享,適度換位思考感同身受,將會獲得更多
- 科技和藝術的關係密不可分,不是要你做半調子的Coding,而是有能力去鑑賞
- 每個人都不該被別人貼標籤,不受限刻板印象,才能創造屬於你新的路